【房產常用名詞解釋】
主建物:房屋的主要部分,即銷售場合中所謂的室內面積。
附屬建物:一般常見的有平台、陽台、花台、露台、或由契約約定歸屬於一樓的地下室及歸屬於頂層樓的屋頂突出物。
屋頂突出物:突出於屋面的附屬建築物。
共同使用部分: 即一般所謂的公共設施。如樓梯間、電梯間、門廊、水箱、機械房等等均是。
容積率:建築物地面上各層樓地板面積之和與建築基地面積的比率(不包括地下層及屋頂突物) 。
建蔽率:建築面積占基地面積之比率。
地目:即土地使用狀況之表示。如:建、雜。
地號與建號:地號,為地籍測量時,就每宗土地所編之號碼,每一宗土地應編一地號,土地登記簿即係按地號順序裝訂而成。至於建號,為建物第一次測量時,就每棟建物所編之號碼。每一棟建物皆編有一建號,建物登記簿應按建號順序裝訂之。
地籍:測量各宗土地之方位、界址、形狀並計算其面積之大小,同時查明土地之座落、類別、土地權利狀況與使用情形等,記載於圖冊,以便明瞭土地狀況,確定土地權屬而課征土地稅及實施土地政策之依據。
地籍圖:圖解法戶地測繪之結果,或以數值法界址座標按一定比例尺展繪而顯示土地產權境界,並標示地目,編有地號之地號之平面圖,稱為地籍圖。民眾如欲查看地籍圖,可至土地所在地之地政事務所申請地籍圖閱覽。
屋頂突出物:突出於屋面之附屬建築物,例如:樓梯間、電梯間、機械房、廣告塔、無線電塔、瞭望台、屋頂窗、水箱、煙?、屋裝飾物、避雷針、旗竿、無線電桿、風向器、防火牆、女兒牆、及露天電機設備。
閣樓:在屋頂內之樓層,樓地板面積在該建築物建築面積三分之一以上時,視為另一樓層,換言之,樓地板面積在該建築物建築面積三分之一以下時,才視為閣樓。
露台及陽台:直上方無任何頂遮蓋物之平臺稱為露臺,直上方有遮蓋物者稱為陽台騎樓與庇廊騎樓與庇廊均指建築物地面層外牆至道路境界線之空間,在上方有樓層履蓋者稱為騎樓,而祇有遮蔽物覆蓋者稱為庇廊。但由於二者所指空間及功能並無差異,故習慣上稱為騎樓。
夾層:夾於樓地板與天花板間之樓層;同一樓層內夾層面積之和,超過該層樓地板面積三分之一或一0 0平方公尺 者,視為另一樓層。
頂樓加蓋算是「實質違建」,可以考買樓中樓去發揮,我有一位客戶的房子,他是買小型社區的正樓中樓,權狀上有二層樓的坪樓,樓上剛好有一個露台(也在權狀範圍內),他做成園藝造景,又可以泡澡的設計。只要有水會堆積的地方一定要加強防水,例如:頂樓的樓上下雨就會積水-大家怕住頂樓的原因;浴室的地板也要加強防水(有水堆積的地方)
【合法違建】與【實質違建】
【合法違建】:首先必須先符合"不得超過建蔽率與容積率之建物"這個條件。
合法違建主要可以歸類成兩種。
1.民國84年前所建造的違建。
2.未申請"保存登記"的房子。
在民國60年前我國沒有實施建築法規,所以大家愛怎麼蓋就怎麼蓋,除非要跟銀行貸款,不然一般人都不會去做登記。
簡單來說,就是在不妨害到安全之下,沒人報就不會拆,有人報也不一定會拆(台北市除外)。
【實質違建】:超過建蔽率或容積率任一項的違建。
先前提到建蔽率是為了保持相當的空間做其他規劃,例如防火巷等等,如果違建超過了法定的建蔽率與容積率其中之一就比較危險了,因為通常會被判定為"可能妨礙安全"的建築物,這種幾乎報了一定拆。
【甚麼是漏水屋】
台灣氣候潮濕多雨,因此防漏更要徹底,一般房屋漏水情形,如果透過粉刷、裝潢之後,往往不易發現,購屋糾紛中層出不窮,在購屋糾紛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房屋出現滲、漏水現象,可分兩大類,一是「建物結構性漏水」,屋頂或牆壁縫的滲漏水,二是「給水、排水管線漏水」。這些滲、漏水現象帶給住戶生活上的不便外,也造成房屋結構、室內電器用品容易損壞,更降低房屋的耐久性與安全性。
買房子前先考慮要住多久,會換屋嗎?在住的這段期間家庭規劃為何?例:成庭成員決定房間數。此外,公婆是否同住?老人家住的環境最好選擇無障礙的空間設計。接著,就是你們自行想規劃的空間。
先把這些因素考量進入,再決定要買多大的坪數。
至於房子的行情,要看屋齡和屋況,屋況不理想的房子價位上當然低於一般行情。
此外,屋內屋外所使用的建材也和價位有關。建議找親友推薦或是信任的設計人士幫你們做個初估。
|